浅谈史前大地湾遗址宜居环境及居室形态的演变
曹继冬
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甘肃 天水 6
摘 要大地湾遗址的发现是一本尚未完全打开的历史教科书, 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它以不容置疑的事实说明渭河流域是华远 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大地湾先民在华文明形成过程曾作出过不朽的贡献。本文试图从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和居室形 态的演变, 浅谈史前大地湾遗址的宜居环境及大地湾先民们的迁徙过程。
关键词大地湾遗址;宜居环境;居室形态
大地湾遗址是一座新石器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位于甘肃 省秦安县北清水河流域的邵店村,遗址总面积为275万方 米。距今约8000年到4800年上下跨度为三千年,这三千年跨越了 新石器时代的早晚期。在其同类遗址比较典型的早期的 有裴李岗遗址期的仰韶遗址晚期的龙山遗址。它们前后都 只延续了一两千年,而大地湾遗址从持续的时间上看是最长的, 三千年的历史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说明这块土地一定有着得 天独厚有利于人类繁衍生息的自然优势。
一大地湾史前环境及其人类宜居条件
甘肃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受第四纪冰川期的影响,早在上 万年前就已形成。八千至四千年间又被称为全新世大暖期, 年降水量可达500600毫米,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这一时期, 雪线后移,雨量充沛,尤其甘肃部地区以草原环境为主,河谷 内散布着局部森林和湿地湖沼。大地湾遗址正位于六盘山西麓 葫芦河流域黄土梁状丘陵区,地势波状起伏,相对高差达350 450m,海拔14001500m。遗址分布范围涉及葫芦河支流清水南 岸二三阶台地之上,遗址出土炭屑鉴定出冷杉白蜡树榆树 榛木铁木花楸槲栎槭木等落叶乔木常绿乔木或常绿灌木 等树种,其铁木槲栎属亚热带树种,同时遗址还出土虎犀 牛大象等余件动物骨骼标本,其苏门犀苏门羚均为生 活在南方热带或温带环境的动物,另外如猕猴棕熊虎豹 象等均已在当地绝迹,根据出土骨骼鉴定结果动物种群极为丰 富,仅哺乳动物就有7目15科28个属种。这一切都印证了数千年 前当地的气侯类似秦岭以南地区,温暖湿润,河渠纵横,植物繁 盛,动物种类繁多,生物呈现多样性,不仅适宜原始农业的发展, 而且提供了便于狩猎采集的自然生态条件。
从上述可以看出,地理环境在早期人类选择宜居地创造 早期文明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纵观古今史书典故神话传说, 我们不难发现人类与大自然始终属于斗争关系,适应自然环境 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深入骨髓的基因。在大地湾遗址我们 更能体会史前人类通过改进生技术与群体活动,迁徙和改变 生方式的形式主动应对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大地湾 遗址背山面河,左右两翼以溪流和冲沟为天然屏障,两侧和背后 被黄土梁峁拱卫环绕,占尽天时地利。这里气候温和依山傍水, 兼有山林河渔之利,这样的地理环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绝佳 条件。在这舒适宜人的环境,大地湾先民繁衍生息,辛勤劳作, 从事着农业狩猎渔捞家畜饲养以及手工业等生活动。
二居室形态的演变
一大地湾一期文化
大地湾一期文化即前仰韶文化或大地湾文化,约为7800 7300年前,这一时期的房屋特点,掘地约1米深,进门处是一旋入 式的斜坡推测是当时人类的生活惯或是用挡风的作用, 在房屋有一直径约为10cm的洞,应是用支撑房屋的 顶梁柱,在1米深的坑围分布着九个大不一的柱洞,仔细观 察这些柱洞的走向,不难发现,九个柱洞都向柱洞倾斜,因 此,从出土的八千年房屋遗址推测,这一时期的大地湾先民们 居住的是圆锥形的半地穴式房屋,整个形状类似于窝棚式,这也 映射了先前农业未生,房屋未出现,人们从努力适应自然界过 着采集狩猎的生活到主动探索自然,摆脱蒙昧逐渐走向文明的 过程。从出土的房屋遗址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大地湾先民居住 的房屋,面积几乎都是56方米,每间房子容纳23人。房屋 内部没有发现火塘窖灶穴等遗迹,所以,这时的房屋,从性质 上说应是先民们简单的遮风避雨区域原始先民们白天去 劳作,晚上回在地面上铺好茅草,兽皮裹身,席地而睡。
二大地湾二期文化
大地湾二期文化即仰韶文化早期,约为65005900年前, 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史前大变革的时代,房屋已由一期圆锥形 半地穴式演化成方形或长方形半地穴式房屋,居住面积已由一 期文化的56方米增大到了1560方米不等。
房屋面积的增大除了反映出这一时期生力水的提高, 也意味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相比于八千年的房屋,六千年房屋的 内部布局较为显眼的是,在其进门处多了一个火塘用挡风御 寒,火塘侧壁上就有一专门用搁置火种罐的洞,这就是我们所 说的火种洞,原始人类用储藏火种备下一次的生火使用,自 此火塘开始引入家,人们逐渐对火的性有所掌握。这时,房 屋的地面由八千年的黄土面改进为草拌泥地面和白灰地面。部 分房屋,墓葬壕沟等遗迹的发现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到六千年早 期的大地湾,这里已经形成了方米的环豪式聚落,这一 聚落发现被内外专家誉为华夏第一村,村落的西北角处是 一处六千年早期的公广场和墓葬区,其围所有房屋的门朝 着心广场和墓葬开设并呈扇形多层次的分布,由此推测,这一 时期可能出现了以一个广场和墓葬为主体的氏族在大地湾定居 下生活。随着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在大地湾出土的建筑规模较 高的十五座大房子布局走向观察,六千年晚期的大地湾可能 发生过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它已由一个以广场和墓葬为主体 的氏族分裂成了以多个大房子为主体的氏族群体在这里定居。所有大房子的门朝着广场和墓葬开设,大房子围所有房子 的门又朝着大房子开设并呈扇形多层次分布,这种格局可能是 六千年晚期的原始宗教信仰或社会俗导致。六千年以后,随 着村落人口的增多,围水势的不断上涨,人类逐渐打破了这种 环豪式聚落生活向清水河南岸的缓山坡处迁移定居,此时的大 地湾相较于之前,可以说是八方率性而乐,四季沐风而歌,人 们自然延续着建窑烧陶采集狩猎拓荒耕种缝衣御寒的生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生不息。
三大地湾三期文化
大地湾遗址三期文化即仰韶文化期,这一期与宝鸡福临 堡一期岐山王家嘴同类遗存非常接,约为59005600年前。 从这一时期房屋遗址可以看出,房址居住面积在2560多方 米之间。部分房址内不同程度出现红烧土堆积,厚达0.65米。其 大部分灶坑形状与早期不同,为圆形直桶状,坑穴变深。有的 房址在灶坑与门道之间增设了一个与灶坑相通的风洞。居住地 面大多采用草泥土铺制,个别房子在草泥土居住面上又用料礓 石抹铺设了一层防潮地表,房址入口大多有一台阶。居住面有二 至四个对称的柱洞,穴壁一有数量不等的附墙柱洞大多为30 个左右,分布较均匀。这一期发现的考古材料虽不如二期四期 丰富,但是在是泾渭流域同类遗址房屋演变最为全面和系统 的。大地湾三期文化总体说在大地湾遗址的发掘比较少,但 其分布地域较前两期文化活动范围大,并向南部山坡地带延伸。
四大地湾四期文化
大地湾遗址四期文化即仰韶文化晚期,约为55004900年 前。这一时期标志着大地湾先民从穴居向半穴居再地起建式 居室的演变过程,为研究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活动的历史提供 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其最为著名的F901宫殿遗址,它是五千年 的大地湾先民们凭借智慧和经验,有计划有规模修建的最 早的宫殿式建筑。
F901宫殿遗迹基本是位于整座南山半山腰处的轴线上, 对于五千年的原始社会而言宫殿的建筑规模已是相当高。总面 积达到了420方米,屋顶高度78米,出现了主室后室左侧 室右侧室和棚廊式建筑的复合式格局,且主室采用了八柱九开 间的宫殿结构,约130方米的主室地面是由我乃至世界上最 早的类似于水泥的料礓石混合材料铺制而成。其内部出土的主要器物有陶鼎条形盘陶质量具两件簸箕型器,一件四鋬带盖 罐等。五千年宫殿的横空出世寓意大型礼仪的出现,其后室出 土的一组陶质量具为我原始社会的分配制建立提供了可靠依 据,种种迹象表明这一时期的大地湾原始社会已慢慢衰落,酋邦 或家的雏形在慢慢萌生。
五大地湾五期文化
大地湾遗址五期文化即常山下层文化,约为49004800年 前,本期遗址面积最大但发现遗迹太少,笔者无法过多的探知其 规模,但在部分遗迹和出土实物上看本期,无论房址和实用器具 的精美程度都与最为鼎盛期的大地湾三四期文化相比有所衰 减,究其原因,有诸多猜测,如自然灾害战争迁徙等。但在仅有 的资料分析得出该期文化仅分布在半山腰以上区域,河岸两 侧和川阶地未发现本期遗存,这可能与躲避洪水有所关联。
综合上述分析,大地湾文化形成于清水流域,清水河源于 六盘山西坡,由西向延伸流经地域植被茂密,河流水量充沛, 该时期正处于全新世大暖期气候比较温暖也较为湿润属暖温 带半湿润环境,土质疏松肥沃。这为先民们选择宜居之地提供绝 佳条件。此外,渭河流域及清水河沿岸秦安县附也有发现同 类遗址。如王家阴洼苏 家 峡 雁 掌 坪 等 遗 址,它们的发现为 探讨大地湾文化是黄河流域史前文明起源地之一提供了重要资 料佐证。这也有力的说明了此时大地湾的聚落面积更为扩大,一 至四期的环壕聚落已被彻底突破,居住和活动的地域发展到面 积275万方米以上或更大。
纵观大地湾遗址演变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从7800年4900年, 大地湾先民建筑形式从穴居到半地下式,从半地下式到地起 建,建筑面积从早期2至3方米到四期100方米以上,高度从2 米左右到7至8米的大房子;地面也由草泥土演变成坚硬的料礓石 或整的白灰面建筑;后期还出现了套间以及多间房屋和具有公 性质的F901宫殿遗址。无论从规模到体积再到用途都有了跨越 式的发展,这些发展为后世乃至当今建筑史奠定了基础,完成了 建筑史上的革命性过渡。大地湾遗址的发现为我各期文化的建 筑演变和文明起源及历史进程的研究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参考文献
1黄春长.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植被气候变迁J.地理科学,19910411,328335.